家是什么?是温馨的避风港,是心灵的栖息地,但对胡晓刚来说,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,更多的担当,更多的付出和坚守。面对患病的妻子,他29年如一日,用生命在坚守,用铁肩来担当,用爱心去感召,坚守着“这个家,我来扛”的承诺。
今年54岁的胡晓刚是沾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红旗社区职工。1990年,胡晓刚与刘淑珍喜结连理,婚后第二年生下一个儿子,然而,不幸随之而来,月子里的妻子突然呢喃自语、目光呆滞,有时连续几天站着不动,不吃不睡,行为怪异。经医院诊断,刘淑珍患上了僵木状态精神分裂症。孩子尚小,妻子患病,负担之重,可想而知。妻子患病第二年,胡晓刚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了,这对胡晓刚而言无疑又是沉重的打击。
患病之日起,妻子刘淑珍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穿衣、吃饭,洗漱等基本生活都要人照顾。为此,胡晓刚煞费苦心,精心伺候。妻子不知进食,他就一口一口的喂;不会自己上厕所,他就帮她做了一个简易马桶放在卧室里;怕动静,他从不和她大声说话……就这样,日复一日,胡晓刚对妻子如婴儿般的呵护,从不厌烦。
一天下午,4岁的儿子在玩耍的时不慎跌倒在院子里,鼻子和嘴磕破了,满脸是血的嚎啕大哭。妻子就在旁边“淡然”的路过,胡晓刚连忙抱起孩子,既心疼又愧疚。冬日的一天,她又无缘由的砸碎了自家的玻璃,走进冰凉的屋子,看到妻子冻的通红的脸,想到这些年来她因病所受的折磨,他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。瑟瑟寒风中,他默默的收拾起碎玻璃片,又把破损的窗户重新安装,让家更温暖。
“既然命运把我俩连在一起,我就要担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,竭尽全力照顾她,哪怕痊愈的希望渺茫,也要陪她一直走下去。”有朋友劝他趁年轻再找别人,但胡晓刚态度坚决。
多年来,他多方打听,四处求医,只要听说哪里能治好妻子的病,无论多远,他都会带上妻子去看一看,他始终坚信妻子的病一定能治好。长期给妻子治病,花费无数。
早年工资低,每月一百多块的收入中,要拿出大半的钱来给妻子买药,最难时,家里有近一周的时间揭不开锅,他不得已卖掉了家中的房子和电视机。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,他想尽了一切办法,打零工,出苦力,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过。寒冬腊月,零下三十几度,安顿好妻子的胡晓刚抽空去打短工,抬木头,跑三轮车,在寒风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,常常在收工时,脚冻透了,冻麻了,半天也缓不过劲来……尽管生活苦累,但他从不抱怨。
1994的一天,胡晓刚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,一进屋发现妻子不见了,顿时他感觉脑袋嗡的一下,走丢了?会不会有生命危险?他疯了似的四处求助帮忙寻妻,在电视台发寻人启事,那时只有公用电话,他就每天去电话亭问有没有他妻子的消息……在妻子走失后的第十天,他终于盼来了外地亲属的电话,妻子找到了!怕妻子再次走失,他把院门紧锁,即使在工作期间,一有空也会回家看妻子一眼,并逐户告诉邻里,如果看到妻子离开家门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他。
2015年,胡晓刚的儿子考入了当地农商行,他说,是特意选了离家近的地方,这样可以帮父亲分担压力。
“我家孩子懂事早,7岁就会烧柴火、煮粥,从来不调皮捣蛋”。每次提到儿子,胡晓刚都小眼一眯,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现在,一家三口搬进了楼房,在胡晓刚的精心照顾下,妻子刘淑珍的病情也日趋稳定。怕妻子在家闷,有空他就带她出去遛弯。
“大半辈子都在照顾病妻,后悔过吗?”
“能有个完整的家,我觉得很踏实。”他用29年的执着坚守铸就了大爱,他的真情善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。
夕阳下,胡晓刚陪妻子在广场观看演出,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……
编辑:唐晓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