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沾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官方网站!

宋时福的时代幸福感

    “巨龙”出山,林海穿行,作为木材生产运输的主力,小火车,是沾河局上个世纪七、八十年代辉煌的记忆。随着天保工程实施和木材全面停伐,小火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汽笛声远去,新时代来临,回眸往昔,展望未来,更应感受的,是现在。

    在沾河局址东南方,下环城路,沿着小径一直向南走,眼前渐渐开阔,成片的庄稼长势喜人。一人多高的玉米,爬满架的豆角,躲在叶子后的土豆花,还有开得正艳的芨芨草,夹道欢迎。踩着偶尔刺脚的“绿毯”,我们来到了小火车司机宋时福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    今年79岁的宋时福,个头不高,身体硬朗,头戴一顶草帽,遮住了白发,却遮不住脸上的皱纹。见面时,他刚从豆角地出来,身上还粘着几片叶子。简单的寒暄,我们就坐在田间地头,聊起了过往。

    1973年,担任小火车副司机的宋时福从带岭林业局来到了沾河,分配到森铁管理处车辆段工作。当时沾河局就一台外燃火车头“065”,是全国统一编号的第65号机车。后来又有了“010”时,他调到了机务段,开始跟车做副司机。他们一班三人,由司机、副司机和司炉组成。司机负责驾驶,司炉负责锅炉,他主要负责机车保养。

    运材大多在冬季,蒸汽机车24小时不能熄火,更离不了水,他们就随车带一个大水罐,随时补水。每次给车加水,常常会淋他一身,零下三、四十度的天气,人立刻冻成“冰棍”。除了加水,还要及时更换闸瓦,保证运行安全。最开始用的闸瓦是铸铁的,不耐磨,一趟车就得换两次,换一次就得两个多小时。那时沾河刚刚开发建设,条件简陋,车掉道也是常事,自己处理不了的,就要等待救援。“开火车很艰苦,但干得很乐呵!那时工资38块6毛1,养活5口人,还不借钱,干得可来劲了!”宋时福的话,让我有种错觉,仿佛曾经的苦,回味都是甜。

    1975年,他考上了司机,后来又提任司机长,开的是“037”,也就是他们口中的“三拐”。原木,他们叫“原条”,一趟能装200多米,大的一个就有30多米。他常常暗中和同事“竞赛”,听说有人一趟拉了18个原条,280米;他也装了18个,足足有320米。这装车也是有讲究的,“重前轻后,长前短后”,这样才能稳稳当当。那个年代,铁路是林区的经济大动脉,森铁处号召职工发扬“铁扁担”精神――铁轨的一头担着贮木场,一头担着山上林场,当时运材的口号是:“多拉快跑,安全正点。”

    火车从茂岚车站驶向幸福经营所,每经过一个车站,调度员都根据运行时间画出运行图。森铁处的领导紧盯着运行图,随时准备救援。宋时福用丰富的经验控制车速,一路平稳运行。当火车安全到站时,迎接他的是一支敲锣打鼓吹着喇叭的“乐队”,领导还给他递上了毛巾。“特高兴!”宋时福得意地说。这在当时可是最高荣誉了,因为他创造了当时的最高记录。

    冬天运材,夏天保养。1983年,宋时福被调到技术股当技术员,负责检车验收。这时沾河局已经有11台机车了。后来,他又被任命为机务段副段长,主管外燃机车机械技术,还担任过指导司机,其他司机出车有不明白的地方,他负责指导;机车出了故障,他协助排除;他还抓纪律违章,督促按时保养机车。自1988年开始,他被派驻到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做验收员,负责机车大修,后来又去了吉林敦化,一干就是八、九年,直到退休。

    现在老两口每月都有三千多元的工资保障,去年又搬进了楼房,两个儿子也都有稳定的工作,不用他们操心。“以前物价虽然便宜,但吃不着啥,现在想吃啥吃啥。”“刚来沾河时盖的是土房,后来盖了砖房,现在住上了楼房,我是知足了!”“现在局址真漂亮,原来都是土道,没地方去。”“以前走车都挤挤巴巴的,怕碰着,现在道路扩宽了,真好!”“我们每天都出去溜达,去水上公园,去广场上看热闹,心情好!”宋时福一脸幸福地细数着现在的生活。

 

    工作的时候他经常出差,爱人照顾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,还种了一片地。退休后,他便和老伴一起种地,既能吃到绿色蔬菜,又能锻炼身体。在他们这一亩多地里,种着玉米、土豆、白菜、豆角等时令蔬菜,还有一架大棚。“这儿的空气多好啊!”听他这么一说,我突然感觉脖子上火辣辣地疼,这里不仅空气好,太阳也好!

    “再活21年吧!”他曾经的同事郭志军开玩笑地说。“还少点吧?!”说完,两人一起笑了起来。园子边上,宋时福的老伴种下的虞美人、芨芨草也一同笑了起来,时代的幸福感,花一样绽放。

 

记 者:崔铁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