驻站记者 崔铁女
21年,王玉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森防事业。1980年出生的他,是沾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先进个人标兵,是森林消防二中队副中队长,是优秀的森防战士,是扑火战场上的勇士。
1997年,王玉成为专业扑火队员。他深知即将面对的工作充满危险和挑战,必须素质过硬才行。
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学习,虚心向老队员请教,通过书本、网站、实践等多种途径,熟悉扑火安全技术规范,很快就全面掌握了防火的各项业务知识,熟练使用微机、对讲机、地形图,GPS卫星定位仪等防火设备、工具,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扑火队员。
2007年,他担负起二中队90名队员的训练任务。训练中,他比队员流的汗多,吃的苦多。不管是体能训练还是扑火业务训练,他都严格把关,每个动作细节都耐心地反复示范讲解。个别队员不达标,他就“开小灶”,提高训练强度,确保每名队员都技术过硬。他认为:只有平时多流汗,战时才能不流血。经过他和队员的努力,训练成绩不断提高,在2012年森林消防总队的专业队比赛中,他们荣获了亚军。
真的勇士,敢为先锋。在历次扑火战斗中,王玉都冲锋在前。
2000年,在扑救立新19公里山火保卫战中,他和队员在火场战斗了14天,已经极度疲乏,但接到前指的扑火命令后,二话没说直赴新火场。赶到火场后,他抄起一台灭火机冲向大火,火焰温度非常高,把他的手都烤起了泡,但他没有退缩,运用四机配合的战术,终于扑灭了山火。2006年,在立新保卫战中,因为扑火作战勇猛顽强、敢打敢冲,扑火有功,王玉受到了沾河局的表彰奖励。
在扑救2009年“4.27”伊南河大火时,他率队往返行程400余公里,扑灭火线近6公里,火头6个,清理烟点20余处,为扑火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在观察火场形势后,建议采取东西两线分点突破,东西扣头的扑火战术。他率队在东线最关键的火线扑打,后续部队陆续跟进。经过连夜奋战,28日上午10时南线火扣头,北线火势也逐步得到控制。此时,队员们都疲惫不堪,可火场形势不容乐观,他带着大家边嚼方便面,边清理火线。30日下午,风力突然加大,部分火线复燃,火借风势迅速蔓延,多处火线被突破,形势再度危急。他带领队员再次冲向火场,连续战斗22小时,终于将明火扑灭。他又根据各队人数划分防线,要求当天沿火边向内清理20米,第二天达到50米内没有烟点,第三天达到100米外可视距离内没有烟点。这个经验被指挥部推广,成为各战线验收火场的标准。在此期间,伊春大面积点烧防火线,多处突破防线,根据上级指示,他们又支援伊春火场,扑灭火线4公里,处理烟点13个。
每当有急、难、险、重的任务时,领导总会第一个想到王玉,他也从不辱使命,每次都能成功完成任务。他觉得自己就跟当兵一样,扑火就是战斗,当兵的人就该往前冲。
一生只做一份工作,一般人都会觉得枯燥,可王玉却乐在其中。
他不但热爱学习,而且勤于思考,勇于创新。在扑火实践中他发现,草塘内可燃物蓄积量大,一旦发生火灾,火头高,人员无法靠近。经过反复试验和实践,他创出了四人立体扑火法,队员组成科学队形,灭火、供氧、降温分工负责,解决了草塘火火焰温度高、无法靠近的难题,得到了省林科院专家的认可。
在工作和生活中,他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深受队员信任。训练时有他,队伍就更加纪律严明、队容威武;战斗时有他,队员就觉得心里有底,敢于勇往直前。
森防工作充满危险,一年还有半年的时间,要在山上度过。曾经,有机会换个轻松的工作,但他不想离开,这份工作,他打算干一辈子。“以后岁数大了,跑不动了,我就为年轻队员做后勤服务。”王玉笑着说。
21年的坚持,源于热爱。王玉,这位80后森防勇士,用他不懈的努力,书写了一首最长情的诗。
黑龙江林业报2018年5月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