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沾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官方网站!

黑龙江林业报--湿地里的守护者

湿地里的守护者

 

        在沾河林业局乌斯孟林场的大山深处,有一栋不起眼的平房,作为白头鹤科研基地的乌斯孟野生动物监测站就设在这里。

        总面积211618公顷的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我国小兴安岭林区类型齐全、分布集中、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整、面积最大的森林湿地,白头鹤是这里的旗舰物种。1993年5月,在南沾河施业区内发现了一个白头鹤繁殖巢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发现白头鹤确切繁殖地的国家,沾河局也成为我国发现最早的白头鹤种群繁殖地和集中分布区。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,保护好白头鹤,自2001年开始,沾河局陆续组建了大沾河湿地管理局,建立了乌斯孟野生动物监测站,组成了自己的科研队伍。

        监测站站长王伟鹏原来是一名林场职工,做过油锯手,开过运材的拖拉机,还当过工段段长。自从来到监测站,他从一名伐木人转变为生态的守护者,虽然每天很苦很累,但看着白头鹤越来越多,他觉得这样的工作才有意义。

        在监测站工作,最难的还是监测记录白头鹤的生活习性。筑巢地一旦受到惊扰,它们就会弃巢迁居,永远不再回来。既不能干扰白头鹤的生活,又要拿到第一手资料,科研人员们只好在离白头鹤很近的密林里,支起单人的行军帐蓬,带上足够一周用的干粮和水,架起摄像机和照相机,密切观察监测白头鹤的一举一动。为了解决刚迁来的白头鹤食物不足的问题,他们每天还要天不亮就起来撒小麦和玉米。在监测过程中,不能发出任何声响,就连大小便都要在行军帐篷内解决。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,他们掌握了白头鹤生活习性的重要资料。

        监测站也是受伤白头鹤的救助站。2007年的10月,附近农民捡到一只受伤的白头鹤,送到了监测站。当时鹤左翅膀从根部折断,右脚中趾也受伤发炎。他们立即采取救助,用小孩学步车的材料做了个背心把受伤的翅膀固定,进行喂食和治疗,并给鹤取名“天翼”。如今,这只再也无法飞翔的白头鹤,已经成为监测站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。

        他们不仅对伤鹤进行救助,还尝试进行了人工孵化。2013年5月19日,乌斯孟发生雷击火,他们在火场上空,发现有两只白头鹤低空盘旋,并不断哀鸣。根据经验判断,火场附近一定有鹤巢。他们沿鹤的方向搜寻,终于在发现了两枚卵。他们将卵带回后,尝试用毛垫子、电褥子对两枚卵进行人工孵化,利用电褥子高低温档调节孵化温度,并用饮料瓶装温水达到孵化需要的湿度。由于人工孵化还是第一次,没有经验,他们每隔一小时就查看一次温度。开始时晚上要定好闹钟,后来自然就醒了。经过一周多的孵化,两只小鹤出壳了。为了训练小鹤的啄食能力,他们用手拿着蚯蚓喂小鹤;再长大些,就用玉米面、麦麸、多维粉为小鹤调制“营养餐”;待小鹤翅膀有了力量,他们就训练小鹤飞翔。在监测站成长了一段时间后,两只小鹤经过野外训练,已经成功放飞,回归到野生的鹤群。

        目前,他们共找到白头鹤繁殖巢31个、白枕鹤繁殖巢12个;救助白头鹤16只、白枕鹤12只;环志放飞救助鹤5只,并为其中一只白头鹤佩戴了无线电跟踪器;环志野生鹤5只,其中有5只在日本越冬地被发现,取得了白头鹤生活习性、迁徙规律、繁殖、救助、饲养等方面的翔实资料,完善了科研内容,填补了鹤类研究的空白。

        为了给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,沾河局从1999年开始对涉及白头鹤繁殖的9个林场所596个林班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。深秋初春时节,为了不让白头鹤在挨饿,林业局还播种了50公顷的小麦,作为它们的口粮田。随着人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,白头鹤繁殖地也向周边扩展,如今,在这里繁殖的白头鹤在60只左右,超过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。2012年,为了表彰沾河林业局在保护白头鹤方面作出的突出成就,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沾河林业局“中国白头鹤之乡”的美誉。

驻站记者 崔铁女

黑龙江林业报 2014年9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