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沾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官方网站!

黑龙江林业报--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

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

 

题记:2014年4月1日,一个原本很普通的日子,但对于沾河人而言,却将是一个永生铭记的时刻。停伐,对于龙江森工最大的林业局,对于一直以木材生产作为主财源的沾河局来说,究竟意味着什么?

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动情回眸
  在沾河林业局这76万公顷的施业区内,生长着红松、落叶松、樟子松、白桦等树种。建局以来的56年中,这片大森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沾河人。曾经,那一棵棵粗壮的大树,沿着河道漂流而下,静卧在台车上隆隆奔驰,承载着沾河人的希望,奔赴到全国各地,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。这一棵棵栋梁之材,用它们的身躯,撑起了沾河局的发展建设,书写了一篇壮丽的发展史诗。
  回眸那段光辉岁月,重温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。
  1958年,按照国家要求,303名干部职工来到小兴安岭最北端的林区,建立了沾河林业局的前身——辰清林业局,并在同年完成木材采伐生产任务10382立方米。1959年,辰清林业局与孙吴林业局合并,迁址孙吴镇,并更名为孙吴林业局,同年完成木材采伐任务3707立方米。1960年3月,根据省委开发新林区,建立新的木材生产基地的决定,孙吴林业局迁址龙镇,并易名为沾河林业局。1967年,迁址至蔡家岗地区,至此,一代代沾河人伴随着这片山林生根、发芽......
   
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光辉岁月
  1962年,刀刃峰采伐的12000立方米木材汽运下山,标志着多年的木材流送走向木材生产的幕后。1965年,林业局接收木沟河、茂岚、义气敏三个森林经营所,全年完成10102立方米木材采伐生产任务,并开始使用油锯进行采伐。一时间,满山油锯轰鸣,一棵棵原木随着“顺山倒喽”的号子声轰然落地。
  自1969年开始,连续四年中,林业局在蔡家岗中心地区建永久性贮木场,森林铁路蔡家岗至幸福站通车,第一列森林运材车下山,木材运输业从原有的汽车运材转变为汽运至换装场,换装场至贮木场森铁台车运输。建第一个主伐林场——立新林场,贮木场卸、装、归全部采用绞盘机作业……沾河林业局木材生产迎来了一个春天。
  然而,这样一种喜悦还没来得及体会多久,林业人便开始面临“两危”的困境。多年的生产采伐,致使这片山林疲惫了,后续资源难以为继,工资开不出,生计难维持。资源危机,经济危困,沾河人咬紧牙关,用坚强的脊梁,一步一个脚印,挺过来了。
  按照市场需要,制定生产计划,每年林业局都会积极向外争取订单,根据客户需求,确定木材树种,按需生产,按树种作业,保证了每根木材都按既定要求生产采伐。
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,让沾河林业局在全省森工系统首次实现了木材商品化管理。从山场采伐、造材、运输到贮木场卸车、选材、归楞,小小条码牌记录下了所有有关信息。每棵木材,从离开土地那一刻起,就带上了“身份证”,最大限度的堵塞了效益流失的空间。
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美丽心愿
  回望过去,那些最初、最简单的弯把锯,已成为了“古董”;“木材流送”,也成为了回忆;三易局址、三易局名的故事,也已变成了历史。
  收回目光,再看今天。从最初的300多人,到如今的30000多人;从最初的简易局址,到如今的高楼林立,从最初的泥水路,到现在的水泥路,这一切的变迁,仿佛弹指一挥间,但置身于其中的人们,感触颇深。
  这片山林,就是一本史册,见证了沾河的每一步前行,记载了沾河的每一次蜕变。
  我们不会忘记,那曾经滴在土壤里的汗水;我们不会忘记,那曾经震彻山林的轰鸣;我们不会忘记,那呼啸而过的“木龙”;我们更不会忘记,那写在沾河历史中的幕幕感动。
  历史,即将展开新的一页。
  木材停伐,主财源断流,一大批从事木材生产人员面临转岗再就业,沾河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但这又何尝不是机遇?封山育林,原来的伐木人,将放下手中的油锯,拿起锹镐,重新走进这片大山,为了这片森林重新繁茂、为了生态更加良好而努力。
  今天的放手,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拥有。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,我们将用心珍藏。站在经济转型的新拐点上,我们热烈期待,期待明天,将会拥抱更美的青山。

 

刘勇/文  驻站记者 丁兆文/图

2014年4月1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