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心浸润夕阳红
“丫头,咱中午吃啥啊?”
“中午改善伙食,小鸡炖榛磨,你们看行不行……?”见到韩桂芬时,她正像家人一样和老人们聊着家常,端水拿药,帮老人剪指甲,洗衣服,一切都很自然,就像照顾自己的父母。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她坚持做了13年, 13年来,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,用真情为他们送去爱心呵护和亲情关爱,也因此被老人们亲切的称为“丫头”。
2000年的时候,当时还在经营饭店的韩桂芬,看到有的老人因为子女外出打工,无人照顾,便有了创办老年公寓的想法。放弃红红火火的饭店,去开办敬老院,既要伺候人又要担风险,这在当时是个新鲜事,也让她身边的亲友多少有些不理解。
万事开头难。创办之初,受传统观念制约,大多数人不愿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,最少的时候这里只有四位老人。人员少,她就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兼保姆;资金不足,她就东拼西凑的向亲友借;尽管苦点累点,又没利润,但她却从未想过退缩。用她自己的话说:有些老人正是因为某种不方便才被送到这里的,有的患有老年痴呆,有的患有老血管病,有的躺在床上动不了,不做下去,这些老人怎么办?
话是这么说,可伺候老人可是个辛苦活。一日三餐营养搭配,为老人洗澡擦身,洗头洗衣,端屎端尿,都要事无巨细。与这些生活琐事相比,最怕的还是老人有个病灾的时候。2010年冬天,在这里居住的王江老人,下半夜心脏病突发,她不顾天冷夜深,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,找医生,挂号,找床位,直到老人平安无事她才算松了一口气。
人常说小小孩老小孩。老人怕孤独,有时也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。有的老人想到自己晚景凄凉,抱怨多,碰到这样的情况,她就耐心的跟他们讲道理,讲国家对老年事业的重视,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。有的老人身体不舒服心里不得劲的时候,就无缘无故的把气撒在她的身上,每每此时,她都劝自己也对身边的人说:“人人都会老,老人不对也是对”。
13年间,她先后照顾过200多位需要帮助的老人,有的在这里安度晚年,颐养天年,有的则在这里终老离世。说起这些年她送走的老人,有一位叫焦炳杰的给她的印象最深。老人无儿无女,家在外地,入住老年公寓的时候,因为担心走后不能并骨,总是偷偷落泪,了解到老人的担忧后,韩桂芬夫妇俩就劝他只管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,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,开心生活就好。老人走后,他们按老人的意愿为他并骨圆坟,烧纸祭奠。
2012年在林业局的帮助下,韩桂芬的老年公寓从平房搬到楼里,规模也从当年不足100平米扩大到现在的400平米,就餐室,休息室,活动室一应俱全。条件改善了,来这里的老人越来越多,她也变得更加忙碌。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开支,交养老金;带老人上医院做免费体检,化验检查;哄他们打针吃药,换洗衣服……即使忙累,用她的话说:只要每天能看到这些老人,心里就会踏实。
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些老人,2013年9月,通过努力,她考取了国家福利协会颁发的养老护理员高级证书,现在像为老人打鼻伺,换尿袋,口腔护理,噎食急救等等,这些看似简单的护理常识,她都能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了。她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将来的孩子要侍奉6个老人,难度可想而知。为此她将把老年公寓经营的更好,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依。
“张大爷,您看电视别离的太近,对眼睛不好。李叔,血压高别吃太多咸菜……”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,这样贴心的交流还在继续。
驻站记者 杜超
2013年10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