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难之处显身手
洪水来临之时,有这样一群人,砥柱一般立于水中,疏导水流;洪水撤退之后,有这样一群人,磐石一般坚守灾区,修复道路。这个群体,就是沾河局第二工程处的抗洪抢险队员们。
2013年8月3日夜间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给沾河局造成了建局以来最大的雨水灾害。由于雨急、量大、持续时间长,导致局址大部分平房进水,最深处达120厘米。灾情就是命令,在这危急时刻,第二工程处抗洪抢险队伍迅速集结,机械设备全部启动,立刻投入到抗洪救灾中。
深夜中得到消息的工程处党委书记李东风和经理卢炳发,立即赶赴受灾现场。按照局抗洪抢险指挥部的要求,组织单位抢险人员,调动钩机、拖板车等机械,全力疏通排水通道,降低积水深度,控制水位不再上涨。大雨还在下,此时的局址一片汪洋,他们趟着齐膝的冷水,用手电筒照明,摸索着施工。深挖排水沟,延长泄洪通道,经过了近五个小时的努力,他们终于让洪水听话地离开了百姓的家。
抢险队员们在雨水中浸泡了大半夜,在忙碌中迎来了黎明。凌晨的寒,雨水的冷,交织在一起,湿透的衣服裹不住一丝暖意。队员们又冷又困,已是疲惫不堪,但为了尽快消除险情,恢复交通,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,简单休息过后,他们便组成了几支抢险小分队,奔赴到灾情最重的地方,继续战斗。
东部、南部、西部,局址大部分地区都有队员们的身影;排水、泄洪、下管,所有发生灾情的地方都有队员们在忙碌。
工程处养路段支部书记陈永福,带着29名队员,来到森铁路段。这是局址比较低洼的区域,路边的平房中,水已经快上炕了。为了把水引出来,避免还在持续的降雨,再对百姓造成危害,队员们连续奋战了三天,挖排水沟1000余米,挖土方130立方米,下涵管22节,解除了百姓的忧难。
在听到火车站告急后,汽车队队长史加义带着5名队员,立刻赶去抢险,维护了铁路的安全。
古有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在灾难面前,工程处的抢险队员们同样舍小家,顾大家。钩机司机王世成、拖板车司机葛景明顾不上自家受灾,一直坚守在抢险阵地,四天四夜没回家。困了就在车里眯一会儿,饿了就简单对付一口,直到险情解除,道路畅通。手臂受伤缝合后正在休养的检修厂职工连晓臣,想到救灾离不开机械,便不顾伤痛赶到现场,抢修抗洪机械设备。恶劣的环境,繁重的工作,造成了他的伤口感染,他却一直坚持到抢险结束,才去医院处理。
在局址全力抗洪之际,山上林场也遭到了暴雨袭击,导致河水急速上涨出槽,胜利、五道林等多个林场被水围困。林场领导带领居民们撤离到山岗上,在饥寒交迫中等待着救援。
而此时,通往山上地区的多处桥涵、道路被冲毁,通讯设施遭雷击损毁。交通、通信中断,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。
接到抢修命令的工程处副经理徐龙生,带领抗洪抢险队伍迅速向山上进发。沿途一片狼籍,旱田变成了水田,偶尔还能看到被水冲下山来的木耳袋。
天空中密布着阴云,空气中弥漫着腥气,潮湿的感觉让人浑身不舒服。他们到达幸福62公里处时,发现桥已经被洪水完全冲塌,浑浊的水还在气势汹汹地流淌。这可是进山的唯一通道,救援人员只能望着对岸兴叹。刚得到消息,避难到山中的百姓,已有老人和孩子受了风寒,急需下山救治。
时间就是生命,这条路就是生命线。在这紧急的时刻,他们展现出了工程处人的顽强精神,夜以继日,轮番上阵,在最短的时间内,抢通了这条生命通道,让救援队及时进入了山中。
徐龙生带领抢险队一直向山上行进,对山上各处损毁的桥涵路基进行修补,对于毁损严重一时无法修复的路桥,便修建了临时便道。半个月的时间里,他们有时住在车里,有时就地而卧,有时还要接受大雨的洗礼。等到将所有的道路都打通之后,他们的胡子已经长了很长。坐上下山的车,一身疲惫的队员们便开始打起了瞌睡。
第二工程处的工作原本就是架桥铺路,他们已经习惯,百姓也已经习惯。但在这危难之时,他们抢修的路,却成为了一条连心的路,一端连着工程处抢险队员的热忱之心,一端连着职工百姓的感激之心。
危难之处显身手,一腔热血写春秋。在危急的关头,总能看到“最美”绽放,总能被“最美”感动。第二工程处的抢险队员们,用实际行动阐释了“最美”的含义,也带给了人们最真的感动。
驻站记者 崔铁女
2013年9月11日